APEX http://www.htushu.com/news_2/7193.html
要论第一洗脑神曲,《你是风儿我是沙》无曲能敌。多少8090后,夏天的恐惧不是作业和要开学了,而是——“你是风儿我是沙,缠缠绵绵绕天涯”。
啊,打住!
世事难料,以为这辈子都无法摆脱的电视剧,没想到有下架的那天,还珠三姐妹也恰如台词讲的,一个都没逃掉。她们一起策马奔腾的那片草原——木兰围场,也在短短一百多年成了荒漠。又过了六十年后,重新成为绿洲。
一.木兰围场是怎么变秃的?
木兰围场,现在叫塞罕坝机械林场。某次康熙出游,见那地方有山有平地,草多树多,一眼望过去全是绿色,突然上头,哎这地儿适合打猎啊。于是1681年,康熙划定附近14000多平方公里为皇家猎场。那时的木兰围场,还是个头发茂盛的年轻人,连乾隆都亲自写诗夸:最爱枫林新似染,折来题句手亲书。
秃不算突如其来。清后期国库亏空,没钱了,原本皇家专用的围场不得不逐渐放开,让周边居民砍树种地。到1904年光绪时,为了筹措军饷和搞钱,木兰围场完全被皇室抛弃,成为普通百姓和军人的后勤保障。
日本人给了木兰围场最后一击。1933年,日本侵占热河,疯狂掠夺塞罕坝的森林资源输出给自家,到1949年时,塞罕坝终究是秃得明明白白,从千里松林变成茫茫荒野。
二.塞罕坝机械林场又绿了!
森林是个好资源,能挡沙尘暴防风养水源,也能做燃料建房造机器。但新中国刚建立时,全国森林覆盖率不到5%-9%,环境严重退化,经济发展受限。
解决办法只有一个——人工造林。
塞罕坝横在北京和内蒙古的浑善达克沙漠之间,浑善达克沙漠离北京直线距离仅180千米,开车只要2个多小时。塞罕坝沙则北京沙,所以塞罕坝必须重新绿起来。
1962年,林业部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367名毕业生和工人,到塞罕坝开始了轰轰烈烈的造林运动。
但在塞罕坝,想要种活一棵树太难了。全年积雪时间长达7个月,留给树生长的时间压根儿没多少。温度还在这儿玩蹦极,夏天最热能有33.4度,冬天冷得像在俄罗斯,最低零下43.2度。塞罕坝的风也不好惹,一年刮一次,一次能刮一年,6级以上的大风天最多能刮114天。总之树怕什么,塞罕坝就有什么。高寒、大风、沙化、少雨这几种对树不利的气候,塞罕坝统统集齐。
后果也是很惨烈。即使是适合塞罕坝气候的落叶松,第一次种下1000颗后,最终只活了不到50颗。第二年又种下1240亩,成活率依然只有个位数,不到8%,相当于全白种了。
造林人们开始找原因,很快瞄准了苗种。树苗从外地运来,运输过程中容易失水,到塞罕坝后无法适应干冷的气候,一死就死一大批。造林人们决定自主育苗,用塞罕坝产的苗在塞罕坝山上种,最后成功育种了落叶松、樟子松,开启几倍速造林,1964年后最多每天造林2000多亩。
然而造林并不是树活了就没事儿了,还得养林。有可能一场火灾、虫害、大雪、干旱,树就全死了。1977年,塞罕坝被冻死20万亩树。三年后,旱灾又毁掉12万亩。
死了就得继续种,还要科学地种,根据不同的土壤种不同的树。缺乏大型林场管理经验的造林人开始外出学习,还成立了科研所,组建专门的科研团队,投入400万科研经费,研究怎么种好养好树。
最初塞罕坝只种了各种松树,后来增加了云杉、山杨、沙棘等,到2017年,塞罕坝种的树超过一百多万亩,成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人工林。
建立林场前一年,林业部国营林场管理局副局长刘琨专门到塞罕坝考察,看完他说,塞罕坝“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
仅仅二十年后,人民日报发文,塞罕坝机械林场已是郁郁葱葱。
三.种了那么多树,就放着?
林造起来了,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用。那么多树白白放着,感觉比地主家傻儿子还亏。
八十年代起,塞罕坝机械林场开放招标,场长可以想办法用树们搞钱。塞罕坝的做法是,卖树苗卖木材。
从种下第一批树到现在,已经快二十年了,其中一部分树可以砍掉,制作成木产品出售。调查显示,198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树木折合成木材的价值,已经超过原投资2900万的7倍。然而作为保卫北京的要塞,塞罕坝机械林场最重要的功能还是阻挡北方沙漠的进攻。在商品经营林和生态公益林之间,国家把塞罕坝的定位拿捏得死死的——“塞罕坝机械林场是生态公益型林场”。
1993年,林业部迅速批准建立了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几年后再次设立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塞罕坝想搞钱也不是不行,但要生态地搞,比如发展发展生态旅游,到《还珠格格》里露个脸宣传下风景,以及最近几年的新财富密码——碳汇交易。
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人类活动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导致气候变暖、海洋酸化等各种环境危机。为了遏制全球变暖,联合国组织约定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参与国承诺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
中国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排碳大户比如能源公司,需要控制碳排放量。
那短时间无法减排的企业怎么办?方法是买碳指标。
森林的一个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可以在测算吸碳总量后,挂牌出售给碳排放量大的企业。中国林科院评估,塞罕坝机械林场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74.7万吨,释放可供199.2万人呼吸的54.5万吨氧气。
总结就是,塞罕坝的树全是钱。
2018年,塞罕坝林场做成了第一笔碳汇生意。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把3.6万吨碳排放指标卖给了北京兰诺世纪科技有限公司,收入309万。按照塞罕坝机械林场碳汇项目30年的周期,在这段时间内,塞罕坝预计产生净碳汇量470多万吨,掐指一算,能赚上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