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北京的陈本慧现年68岁,和自己92岁的母亲相依为命,十分凄惨。据知情人士透露,陈本慧结过两次婚,有一儿两女,儿女们如今早已成家立业,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子女愿意来看他,更遑论赡养了。有人联系了他的儿女,儿女却说:“我们没有爸爸!”对此,陈本慧痛哭流涕,直言十分愧疚。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儿女们置陈本慧于不顾?事情的背后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成为下乡知青
陈本慧出生在1952年,正值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新中国经济情况一片凋敝。从五十年代开始,为了解决城市剩余青年劳动力的问题,国家积极推动知青下乡。在历史的洪流之下,陈本慧作为一粒微不足道的沙子,被裹挟着走进了乡下,成为万千知青的一员。
陈本慧清楚地记得那是1968年,初中刚毕业的他就和15名知青一起离开北京,来到陕北南李家坪大队第一生产小队落户,开始了他们插队的生活。李家坪在高山峻岭之间,环境艰苦,交通不便,生活在这里的人世世代代过着靠山吃山的生活。这群从首都来的孩子,从此远离了大城市的气派,过上了贫苦的日子。
陈本慧的知青日子虽然清苦了些,倒也安稳自在。在日复一日的劳动中,他渐渐适应了农村生活,耕田种地越来越有老农的模样。然而这个从北京来的知识青年,心里面却始终藏着一个念头:回城。夕阳西下的时候,他扛着锄头从田间走过,来往的乡亲让他感到失落,他们种了一辈子地,却还是这般辛苦,让这个来自异乡的年轻人思绪纷飞,难道我要终老于此了吗?陈本慧不甘心。
结婚生子
时光一天天地过去,1979年的时候,眨眼陈本慧已经在南坪扎根十年多了,这十年里他可没闲着,娶媳妇生孩子一样没落下。在1977年,他和当地一名女子结为夫妇,这名女子叫李秋兰,君子若兰,这般清秀文雅的名字,不像是寻常农村家庭的子女。果不其然,李秋兰是大队长家的二女儿,父母在当地也是有头有脸的人。
那时候,跟陈本慧一起来的15名知青里有7人通过招工、招干或是推荐的方式已经离开了李家坪,而陈本慧非但没走,反而跟当地女子结了婚,被视作扎根农村的范例,在当时是很光荣的事。公社知青办事处把陈本慧和李秋兰的例子作为典范大加宣传,还给他们颁发奖状和奖品。
然而陈本慧见身边的知青伙伴一个个离开,心里面打起了自己的算盘,他念念不忘的是千里之外的家乡,是那个象征着前途和希望的大都市——北京。1977年10月21日,中国中断了10年之久的高考得以恢复,陈本慧第一时间就报名了,但是没有考上。也就是说1977那一年,陈本慧在春季刚完成新婚,秋季就去高考,他并没有痛下决心留在农村。
家有贤妻却不知珍惜
那么陈本慧的妻子李秋兰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据当地人介绍,李秋兰在当地的女子中可谓百里挑一,样貌长得极好,而且念过书,是当地的赤脚医生,这在多数农村妇女都是文盲的那个年代很不常见。李秋兰不但“硬件”好,性格也是极为难得的,她是一个温和谦逊的人,在家里面做事极为勤快,不但洗衣做饭样样精通,而且挑水担柴这样的事也都自己做。其他知青见了都连连称赞,说陈本慧福气不小,找了个贤惠聪明的妻子。
陈本慧面对这样的夸奖,一点也高兴不起来。他心里面念叨的还是他的北京、他的大城市。婚后第二年,他再次参加了高考,又一次名落孙山。而他的女儿在这年出生了,身为人父的陈本慧感觉到了肩上的责任重大。在婚后的这两年里,李秋兰看着自己的丈夫茶余饭后都拿着书本在复习,心里面感到非常不安。她害怕,害怕丈夫考上,从此就要离开自己。可是作为妻子,她又不能阻止她去追求自己的前途。
在这种忐忑的心态中,不知不觉过了两年。女儿的到来,让本来不安的李秋兰得到了稍许的安慰,她劝说陈本慧:“如今孩子还小,万一你考上了,我们该怎么办。”李秋兰的一片期望得到的却是一盆冷水,“这个穷山沟,我受够了!”陈本慧的回答干脆而冷漠。
那一刻,李秋兰的心仿佛被底下数米的冰窖冰得失去了知觉。
她回想起自己打算和陈本慧结婚时,父母亲对她的劝告:“他的心根本不在农村!”而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李秋兰固执地认为她的“本慧哥”心里只有她,甚至会为了她留在偏僻落后的小山村和她厮守一生。现实却让她越来越失望,如果至亲骨肉都留不住这个男生,那还有什么能留住他呢?
离开农村,抛弃家人
陈本慧继续全力以赴地准备下一年的高考,他接着在1979年和1980年两度参加,却都没有考上。然而在1980年这一年,他得到了一个让自己喜出望外的消息:插队知青可以回城了。陈本慧激动地前往知青办咨询,得到的消息却是未婚的知青可以回城,在当地结婚了的知青还没有明确的政策。
陈本慧迈着沉重的步伐把自己拖回了家。那天的夕阳格外落寞。
回到家后的陈本慧在屋里把自己关了几天,他躺在床上,用被子蒙住脸,一声不吭。李秋兰看到丈夫这副模样,心急如焚,却又没有任何的办法。他跟陈本慧唯一的联系就是送饭,即便是吃饭,陈本慧也是保持着沉默,问他话,他总是不答。丈夫的离奇表现让李秋兰的心七上八下。
这样过了几天后,陈本慧终于开口了:“我要离婚,我要回城。”这短短的八个字,却像一记重拳,狠狠地打在李秋兰的心上。女儿已经两岁,儿子刚出生不久,面对这样一个沉重的负担,她该如何面对呢?那天,李秋兰苦苦哀求陈本慧,求他看在孩子的份上不要走,可是无论她怎么劝说,怎么声嘶力竭,也动摇不了一个铁石心肠的人。那天家里的院子里,回荡着吵闹声和哭声,让人难忘。
陈本慧就这样离开了李家坪,当他去知青办办理手续的时候,那工作人员用鄙夷的眼神瞥了他两眼。一个知青回到了北京,两个孩子失去了父亲,一个女人挑起了重担。回到北京的陈本慧满怀欢喜地回到家中,跟父母亲说了自己的事,母亲反手就是一巴掌。
老人家心是软的,但陈本慧心意已决。他很快在北京找到了一份工作,并重新结婚。婚后第二年,生了一个女儿。平淡的日子过了十几年。1998年,因为政策的原因,陈本慧和他的妻子双双下岗。无奈之下,妻子想到了摆摊,她买了一辆三轮车,买一些蔬菜水果之类的东西,勉强维持生活。但是陈本慧不乐意了,他觉得这样做太没面子,在分歧里,和妻子的争吵越来越激烈,最终以离婚收场。妻子带着十几岁的女儿再嫁,剩下陈本慧孤家寡人。
重返李家坪,遭到嘲讽
这一年,陈本慧已经46岁了,没有存款,没有技能,也没有像样的人脉。他就这样平平淡淡地在北京过了十几年,圆了他当初远离偏远乡村的梦。在他回到北京后的岁月里,他没有跟李秋兰一家联系过,也没有关照过自己的两个孩子,他只顾眼前的生活,享受着首都的岁月静好。
倒是他的父母,对两个外孙关照有加。早在他和李秋兰离婚的那一年,他父母就前往李家坪,希望把孩子要过来抚养,无果后,塞给了李秋兰一堆粮票、油票。其后,更是多次给李秋兰寄钱,希望自己的两个孙儿生活能过得好一些。
在她和第二任妻子离婚后,母亲劝他跟李秋兰联系。陈本慧买了去往陕北的车票,李秋兰听说他来了,当天就离开了李家坪,去了延安。现如今一双儿女已经长大成人,女儿当了老师,儿子也在延安工作,辛辛苦苦半辈子的李秋兰,总算熬出了头。
陈本慧到了李家坪后,在李秋兰家住了一晚,他本来想打听两个孩子的下落,却被李秋兰父母一顿怒斥:“我家娃娃死活跟你没啥关系了!”乡亲们知道这个当年抛妻弃子的人来了,纷纷来看热闹,其中有些人跟陈本慧当年是认识的,上来就是一顿嘲讽,在谴责和笑话中,陈本慧灰头土脸地离开了李家坪。
回到北京后,陈本慧在家呆了几天,再也呆不住了,他去表哥的建材家居用品店做了一名搬运工人。两年后,陈本慧开了一家中介公司,生意一直不温不火。陈本慧一生结了两次婚,离了两次婚,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但是晚年时却没有一个子女愿意来看望他,他说自己一生最大的错误就是离开李家坪,丢下妻子和儿女。现在,即使他想对子女们做一些补偿,他们也不会接受了。儿女提及此事直接就说:“我没有爸爸。”
陈本慧的一生宛如一出戏,剧情不见得多么曲折,却藏着深刻的悲情和哲理,如果没有他早年做的那些荒唐事,又何来晚年的悲惨,他对李秋兰一家不闻不问的那些年,她们是如何度过,又有谁知道?陈本慧晚景的凄凉,恰是对他自私、无情的最好惩罚,这就是所谓的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吧。
王者荣耀辅助软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