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空军炸山修房,意外炸出褐色土层,专家赶来:底下有大工程

手机网赚 http://sengqie.cn

1977年秋天,为适应军队战备需要,原武汉军区空军后勤部雷达修理所准备新建厂房,他们看中了随州市随县擂鼓墩城郊一座叫东团坡的小山包。为了加快工程速度,战士们决定用炸药修房就地取材。在用炸药爆破后,红砂岩中出现了一大片褐色的土层,同时被炸出的还有大量木炭和一些类似古董文物的器具。前来视察工作的修理所所长郑国贤怀疑这底下可能有大工程,于是将情况立即上报给了随县文化馆。

1977年11月26日,修理所副所长王学贵来到文化馆,将东团坡发现的几件旧铜器和大面积褐色土做了汇报。当时一位干部被派到现场查看,他没有看到墓碑和墓门,就认为这应该不是古墓,让王学贵继续施工。事后才知道,这位干部没有学过考古,才作了错误的判断。之后修理所继续施工,工地上陆续挖出了大量不规则的青石板,而且他们发现施工现场发现的褐色土和江陵凤凰山168号西汉墓下的青膏泥十分相似。于是王学贵再一次来到文化馆报告这一情况,并认定施工现场下面有一座大型古墓。

这次文化馆派出的干部来到现场,他认为这下面就算有墓也是假墓,并将民间传说中将军战死后随县内32座假墓的故事讲给了王学贵听,并让他放心放炮推土。在之后的打眼放炮中,在10米深的土层中竟然出现了疑似人为铺设的大石板。本着保护文物的初心,王学贵又来到了文化馆,这一次他特意打听了受过考古培训的副馆长王世振。王世振来到现场后建议暂停施工,联合勘探小组成立,考古队长谭维四带领技术人员对现场进行钻探发掘。初步判定该墓穴东西长21米,南北宽6.58米,总面积220平方米,这在当时还是首例,面积之大远远超出了长沙马王堆和湖北江陵望山一号楚墓。

经过三次上报文化馆后,随州城西北约2千米处的擂鼓墩的小山包下面终于被认定为古墓。1978年5月11日,湖北省文化局及有关单位组成了“随县擂鼓墩古墓发掘领导小组”,对该墓葬进行正式挖掘。

墓坑中部偏北的位置有一个面积约0.5平方米的盗洞,众人心中一阵失望,墓中的文物会不会已经被盗走了呢?但考古队长谭维四依然坚持挖掘。在47块巨型石板被揭开后,石板下依次可见夯土、青膏泥和木炭,这一清理才知道,这周围竟然有12万斤木炭,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墓中木炭数量最多的。

考古工作者将所有木炭清除完毕后,一个竖穴木椁墓出现在众人眼前,墓室面积220平方米,是一座典型的大型古墓。接着,他们用起重机将漂浮的木棺全部打捞了起来,棺盖内共有23具女性遗骨,专家鉴定后发现她们都是13到25岁之间的女子,这些女尸应该都是为墓主人殉葬的,可见墓主人的身份之显赫。

墓中共出土了金玉器、青铜器、车马器和竹简15000余件,其中青铜编钟、四龙曾徽、十六节龙凤玉佩等文物都是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如此珍贵的陪葬品,墓主人定是王侯贵族。墓室共有东、中、西、北四室,东室除了墓主棺之外,还有8具陪葬棺和一具殉狗棺。中室有不少陪葬的礼器和乐器,这应该是墓主人的音乐室、礼宾接待厅。西室有13具陪葬棺,北室放置兵器及车马器等。

在东室的西南部,有一座比陪葬长近1米的棺木,内绘有神怪龙蛇各种奇图案,彩绘极为华丽,毫无疑问,这就是墓主的棺。在对墓主漆木棺椁所在椁室进行清理后,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件短柄铜戈,上面刻有“曾侯乙之寝戈”五字铭文。由于古人视棺为寝,所以专家们推断墓主名为乙,是曾国的国君,这件短戈就是曾侯乙寝宫守卫所使用的武器。对曾侯乙尸骸进行碳测定后表明,其死亡时间在公元前433年左右,死时约45岁左右。从陪葬品的丰富程度来看,曾侯乙是一位爱好广泛,擅长作战的军事家。

所有陪葬品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侯乙编钟,根据编钟上的铭文记载,此墓为战国早期曾国国君乙的墓葬,曾国和楚国关系密切。曾侯乙编钟共65枚,做工精细,保存完好,是战国时期青铜乐器的巅峰之作,堪称绝世国宝。

据《楚世家》记载,其中一枚精美的楚王熊章镈钟,是楚昭王的儿子为了报答曾侯乙先人的救父之恩赠送给曾侯乙的。曾侯舆编钟上的铭文表明,曾侯乙的祖先是周朝开国大将军南宫适,曾国就是历史记载中的随国。2400年前的一个传奇古墓因武汉空军炸山取石而重见天日,在修理所领导郑国贤和王学贵德的坚持下,一万五千余件珍贵文物得到了有效保护,曾国的神秘面纱也被揭开。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