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天暴瘦20斤,4分钟闭气被雪埋,王劲松自己加的这场戏钉住了

投资回报

  说起炊事班,巫月总会迅速在脑海中显现出五个字:炊事班的故事。

  这个十几年前活跃在屏幕上,至今仍被奉为喜剧经典的作品,让巫月对部队炊事班的印象停留在了轻松搞笑的基调上。作为每个部队不可或缺的部分,他们永远在幕后,成不了光环下的主角,也似乎就注定了他们只能以这样的荧幕形象被观众记住。

  然而,一部《雪国的篝火》,让炊事班成为了戳心的感动。

  

  故事不长,仅仅不到30分钟;人物不多,一只手数的过来;背景也不稀奇,是人们耳熟能详的“爬雪山过草地”……但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到处都是泪点。

  最先戳心的,是一个叫糖豆的16岁的孩子。

  糖豆是炊事班最小的战士,在翻越雪山的过程中,糖豆脚上只有一双破草鞋,但不论什么时候看到糖豆的脸庞,上面总是洋溢着灿烂的微笑。

  

  雪山太高、风雪太大,可战士们的粮食少得可怜。为了让扛重机枪的战士多吃一口,连长和战士谦让起来,糖豆趁机把自己碗里的那口汤水倒给了扛重机枪的战士,随后从饭盒里拿出一个小物件,他说,那是糖。

  然后开开心心地就吃了下去。

  糖豆爱吃糖,没有人怀疑过那块糖;糖豆的饭盒里总是叮叮当当的,所有人都以为那是糖豆攒下来的糖。直到风雪中,糖豆再也迈不动一步,静静地坐在雪地里,抱着饭盒、准备吃糖的时候。

  

  连长打开糖豆的饭盒才知道,哪里有什么糖,不过是一堆石子而已。

  “他还是个孩子!”对于糖豆的记忆,在风雪的蚕蚀中,最终只剩下老班长一声痛苦的呐喊。

  

  紧接着,冲天炮也倒下了,倒下的时候,他嘴里的干辣椒,还没来得及咽下去。

  

  路还要走,战士们还要前进,没有人注意到,此刻的老钱,也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悬崖之边。

  为了给战士们生活,老钱扯掉了衣袖里的棉絮。

  

  表面上看,衣服还是那件破军装,里子里,棉衣早已变成了单衣。当战友注意到老钱的衣服时,他已经永远地倒下去了,再也不能站起来给战士们生火了。

  而更令人肃然起敬的,是战士们对于死者的尊重。

  连长带回了糖豆的饭盒,留下了糖豆与现实中的唯一一点联系;老钱他们饿到不行,却没有人拿走冲天炮嘴里的辣椒……因为战士们知道,没有糖豆、没有冲天炮、没有老钱,甚至如果没有任何一个炊事班的战士,他们不可能走下去。

  雪国的炊事班,不是“做饭的”,而是精神的支柱。他们点亮的不是炊火,而是战士们心中的希望。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这句话是巫月从小背到大的,但真正能感受到视觉听觉强烈冲击的,还是来源于像《雪国的篝火》这样真实还原的影视作品。

  特别是饰演老钱的王劲松,他本来体型就偏瘦,这次为了让老钱的形象更贴近史实,他在短短10天里,让自己暴瘦了20斤,而且在拍摄期间,一次午饭都没吃过。

  王劲松认为,真实的演绎就是最好的继承,要把这些美好的东西和历史上不该忘记的东西传达给更多的人。

  在拍摄第六天的时候王劲松提出,他想让风雪把老钱吞没,让老钱和雪山融为一体。

  导演说:“这当然是更好的表现,但这意味着演员要一动不动躺在雪地里,直到被大雪完全掩埋。你能承受吗?”

  王劲松回答,他只要最真实、最震撼的画面,他期盼着第二天能有更大的风雪。

  

  这个镜头,拍摄的时候用了不到4分钟,呈现在观众面前的也不到1分钟,却是需要演员全程闭气,不能有热气从嘴里出来,更不能吹跑风雪。

  王劲松做到了,他让老钱被雪掩埋了,也让老钱和炊事班的精神永远钉在了人们心里。

  暴风雪终将会过去,连队也终将会走出雪山,可是队列里背着铜锅、扛着磨盘、生起篝火的人,不再是熟悉的炊事班。

  《雪国的篝火》是真实的,当年的红三军团第六师十七团一连炊事班,一共9人,姓名、生平均不详,唯一可以确定的,就是他们全部长眠于雪山草地。

  

  又一个和风煦暖的日子到来了,在雪山某处戳着的那个饭盒,你看到了吗?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