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口,碧波滚滚。大湾区,生机勃勃。
去年年末,全球最大玻璃面板生产商伯恩光学(港资企业)在广东惠州投资350亿元建设惠阳(良井)智慧互联网科技园,这是伯恩光学在惠州布局的第五个生产基地。
不久前,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博,通过“前海港澳青年招聘计划”向港澳青年广发“英雄帖”,希望吸纳更多科技人才,进一步壮大创业团队。
在深圳福田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内,来自香港的创业者余广滔依托大湾区内快速发展的生物科技,建立起一家昆虫养殖生产生态链企业……
眼下,一条串联起“两廊”“两点”的大湾区科技创新“珍珠链”正加速形成,一条集研发、转化、制造于一体的创新通道正加速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正迅速崛起。
携手奋进 “中国硅谷”雏形已现
在深圳市福田区南部与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接壤处,一个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下称“深港科创合作区”)正加速建设。深港科创合作区面积仅3.89平方公里,但小空间蕴藏着大能量。凭借其独特优势,深港科创合作区吸引了一批又一批优质科研机构和人才进驻,撬动着湾区合作的大机遇。
目前,深港科创合作区的深圳园区实质推进和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百个,香港5所“世界百强”高校项目、金砖国家未来网络研究院中国分院、未来网络试验设施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量子研究院等相继落地。
随着项目的推进,深港科创合作区成为港澳青年创新创业的沃土,6个面向港澳青年的创新创业基地有力地支持服务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其中,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引入21个具有港澳背景的团队,占团队总数的九成;孔雀谷深港创科育成基地引入27家具有原创性、高成长性的项目,85%的项目具有香港和海外基因。
近年来,粤港澳创新合作多点开花、亮点纷呈,深港科创合作区便是这当中的一抹亮色。
2019年2月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今年4月公布的《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十四五”期间,广东发展科创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引领,目标直指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依托重大战略背景,大湾区科技创新要素加速流动联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雏形已现。以广深港、广珠澳科创走廊(两廊)和深圳河套、珠海横琴创新极点(两点)为主体,大湾区搭建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基本框架,串联起中新广州知识城、广州科学城和南沙科学城、深圳光明科学城、东莞松山湖科学城等重要创新节点。这条“串珠成链”的科创通道,撑起了大湾区创新发展的“脊梁”,助力大湾区打造崭新的“中国硅谷”。
如今,大湾区内已经建成一批重大科技平台载体,如东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广东已布局建设10家省级实验室,并与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联合实验室,吸引到近200位院士和40余位港澳科学家到广东工作。既能携手共进、又能错位发展,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硕果累累。
破除藩篱打造创新“强磁场”
2019年8月,得益于《广州进一步加快促进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的推出,广州市通过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向香港科技大学拨付香港分部2019年建设经费和港澳科研开放基金,实现了广州科研资金首次成功跨境拨付。
去年7月1日,粤港澳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开始受理补贴申请,推动实现大湾区内地境外人才实际税负水平与港澳地区趋同,助力形成人才聚集“虹吸效应”。
粤港澳三地之间由于制度不同,存在一些制约创新要素流动的瓶颈。财政科研资金跨境使用、推出面对境外人才的所得税补贴政策、探索科研创新合作模式……自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来,从中央到地方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力度突破机制体制制约,打破创新壁垒,如今已初显成效。
近年来,大湾区内地城市全面实施境外高端紧缺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实际税负水平与港澳趋同。最新数据显示,珠三角九市累计发放个税补贴23.9亿元,引进近9000名境外创新人才。大湾区已经成为逐梦者的乐土,更进一步夯实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
在人才广泛聚集的同时,科技资源跨境流动也更加便捷,广东省为了支持港澳科研机构参与广东省的重大科技计划,向港澳开放1万多台大型科学仪器,累计跨境拨付财政科研资金1.5亿元。
在青年创新创业方面,大湾区内地城市出台了相应的鼓励政策,为港澳青年在内地大展拳脚搭建舞台。数据显示,粤港澳三地合作建设13家创新创业基地。目前在广东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从业人员超过4000人。
粤港澳大湾区奋勇争先,后劲十足,正朝着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光明前景大步迈进。
(文章来源: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