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砚无声
我经常看情感调解节目《金牌调解》。
来现场调解的,有父女、夫妻、父子、兄妹、兄弟等,他们都是有各种各样烦恼、委屈和痛苦的人。
他们中,有妻子觉得丈夫嫌弃她,不生二胎就离婚的;
有丈夫不满妻子是“扶弟魔”,不顾小家的;
有女儿认为母亲强势,逼迫自己离婚的。
他们的经历,印证了阿德勒的一句话: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被讨厌的勇气》里,作者岸见一郎指出: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但改变在于你自己,就看你是否能下决心,是否有勇气。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
一位是岸见一郎,他是对话人物中的哲人。
还有一位是古贺史健,对应书中的青年。
岸见一郎说:“你之所以不幸,并不是因为过去或环境,你只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01:你的不幸,是你自己选择的
最近一期《金牌调解》,来调解的是张先生和李女士,他们是一对夫妻。
为了照顾两个孩子,张先生一开始主动甘愿当起了“全职奶爸”,这一当就是四年。
李女士负责挣钱养家,她跟母亲开了一家服装店。
可是,张先生越来越觉得憋屈,他说妻子动不动就说:“衣服是我买的”、“手机是我买的”、“房子是我爸妈买的”、“店是我妈出钱开的”。
一个大男人,付出不被认可,在家没有尊严,这让张先生十分痛苦。
而李女士也认为自己很无奈,明明为这个家付出了很多,丈夫却不信任她,认为她和母亲的账目不清,钱都被她母亲拿着。
他们双方都觉得委屈,表面上看是都是对方,以及对方的家人造成的。
但,岸见一郎在《被讨厌的勇气》里说:“你的不幸,皆是自己选择的。”
书中的青年,提到了他的一个朋友。
朋友是一位多年躲在自己的房中闭门不出的男子。
他很希望到外面去,如果可以的话,他还想要像正常人一样拥有一份工作,他很想改变目前的自己。
但是,他非常害怕到房间外面去。
只要踏出一步马上就会心悸不已、手脚发抖。
青年认为这是一种神经症,即使想要改变也无法改变。
青年认为:朋友无法走出去的原因,是他小时候的家庭环境。
比如,他或许受了父母的虐待,没有体会过人间真情。
也就是说,朋友因为不安,才无法走出去。
哲人则认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的情绪。”
你或许听过这样的话:
要是我有你母亲那样能干的妈妈,我也不会买不起房;
要是我有背景有人脉,我也会能升职加薪。
总而言之,他们都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他人或者环境。
岸见一郎说:“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因为生来就不幸。”
02:你的选择,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
岸见一郎说:“我们都是为某种目的而活着。”
这就是“目的论”。
朋友无法出门,哲人说那就是他的目的。
这让青年大惑不解:他明明是想出去的啊。
为了让青年信服,哲人说了一番话:
如果闭门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间里的话,父母会非常担心。这样就可以把父母的关注集于一身,而且还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地照顾。另一方面,哪怕踏出家门一步,都会沦为无人关注的“大多数”,都会成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员,甚至成为逊色于人的平庸之辈。而且,没人会重视自己。这些都是闭居者常有的心理。
就拿李女士来说,她明明知道丈夫对她和母亲的收入不清,感到不满,她为什么要隐瞒呢?
其实,她的目的是为了照顾母亲的感受。
开服装店,母亲出钱又出力,她是为了帮我们小家庭,怎么能跟母亲算账呢?
还有张先生,他为什么对妻子向他父母要一万元如此不满呢?
他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他的父母。
拿他的话来说,父母年纪大了,你不照顾他们,还要向他们要钱,要他们给你带孩子,你这是孝顺吗?
青年还讲了他的故事。
他在咖啡店看书,服务员不小心把咖啡洒在他的衣服上,他勃然大怒、大发雷霆。
青年说他是受怒气支配发了火。
但哲人说:你并不是受怒气支配而大发雷霆,而是为了大发雷霆制造怒气。
因为他觉得发怒更快捷,让对方不抵抗,进而屈服。
为了进一步说明愤怒是可放可收的,哲人举了个例子。
一位母亲跟女儿大声争吵,突然电话铃响了,母亲怒气未消。
但当她知道打电话的人是女儿的班主任时,母亲立即变得彬彬有礼。
挂了电话,这位母亲又开始训斥女儿。
你看,这位母亲就是为了震慑住女儿,才采用了高声。
很多事情都可以换一种态度来对待。
正因为我们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才做出了那样的选择。
03:你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乏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岸见一郎说:“如果不能感到幸福的话,不可以止步不前,必须不断向前迈进。”
他还说:“人是可以改变的”。
就拿张先生和李女士来说。
张先生给妻子提了两个建议:要么你在服装店打工,拿工资;要么你跟你妈按分成收益,拿提成。
李女士跟母亲商量好:服装店的收益四六分成,她拿6,母亲拿4.
另外,李女士的母亲愿意帮他们带孩子,张先生去跑滴滴。
夫妻俩达成和解,牵手而归。
《小舍得》里,田雨岚为了子悠能进翰林,带着他到处补习,把子悠逼疯了。
公婆看孙子这么累,心疼不已,公公要田雨岚离婚。
为了改变现状,田雨岚出去进修了,回来还给子悠买了他心爱的足球。
母子感情融洽了,子悠变得主动学习,自己争取考翰林。
一个人之所以不改变,是对未来充满不安,害怕更痛苦的事情在等着自己。
因此,即使我们对现状不满,仍觉得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加安心。
不改变就不能成长,也不会有所发展。
正是自己不断扯出“不能做的理由”,才把你的人生变得复杂继而难以获得幸福。
改变需要下定决心,需要勇气。
李女士不愿跟母亲谈钱,怕母亲不高兴。
母女俩开诚布公谈钱,母亲却欣然接受,并没有不高兴。
田雨岚不愿放手子悠的学习,怕子悠的成绩一泻千里。
当她改变生活方式,不再逼迫子悠时,反而激发了孩子自主学习的动力。
你看,只要下定决心重新选择生活方式,你的生活就可能改观。
你不是没有能力,只是缺乏改变的决心和勇气。
04:有价值,就有勇气
我们之所以觉得不幸,有时是因为没有得到他人的肯定。
比如,张先生当全职奶爸,辛辛苦苦带两个孩子,做家务琐碎,却没得到妻子的尊重和肯定。
在妻子眼里,他做的这些似乎都没有价值。
妻子说的:“这是我买的,那是我买的”,让他伤透了心。
所以,他感到很憋屈。
再比如田雨岚。
她为子悠的学习操碎了心。
结果,公婆不满,丈夫埋怨,子悠也想逃离她。
这让她很崩溃,一度怀疑自己做错了什么。
岸见一郎说:“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
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感觉到自己有价值呢?
作者说:“不是被别人评价说很好,而是主观上就能够认为我能够对他人做贡献。”
深以为然。
因为别人怎么评价你,是别人的事,你无法左右。
只有自己觉得“我对别人有用”,才能真正体会到自己的价值。
人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行为标准;存在标准。
行为标准很好理解。
比如,有工作能力的人,挣钱养家,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所以他们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人。
可是,每个人都会有不再是生产者的时候。
比如,上了年纪退休之后不得不靠退休金或孩子们的赡养生活;或者年纪虽轻,但因为受伤或生病而无法劳动。
这时候,只能用“行为标准”来接受自己的人总会受到非常严重的打击,那就用“存在标准”来接受自己。
任何人的存在,都是有价值的。
举个例子。
比如,你为什么对孩子不满呢?
一定是因为你将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比较。
别人家孩子考100分,你的孩子考45分;别人家孩子运动出色,游泳冠军,跳高第一,而你的孩子运动项目没有一样拿手的。
还有,你的孩子可能拙嘴笨舌,长相也普通。
你会从理想形象的100分中一点一点地扣分,这正是“评价”的想法。
作者建议我们,不要这样,不应将自己的孩子跟任何人相比,就把他看作他自己,对他的存在心存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点起出发。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多年以前,一位朋友的伯父被车撞坏了,半身不遂,下半辈子都要躺在床上了。
朋友的大妈悉心照顾,一点也不觉得厌烦,反而乐在其中。
朋友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大妈说:“我回到家,只要听到有人哼一声,我就觉得踏实”,她才豁然开朗。
无论我们脆弱到了何种程度,心里一定要想着:
只要存在着,就有价值,那么,我们就有随时获得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