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很拉风的机器,40多万买的!萧山一老板忍痛卖1000,干这行的越来越少了

商缘网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先一些常见的职业,如今已经难觅踪迹或鲜少见到,甚至一些年轻人只听说过,没见过。

  在五一劳动节之际,本报推出“寻找即将消失的职业”体验报道,一起去了解这些曾经很普遍的职业,寻找背后的故事。

  以前,我们拍照后都把胶卷底片冲印成照片保存,随着数码相机的出现,胶卷也就慢慢淡出人们视线。那么,那些胶卷底片冲印师,如今都去了哪里?从朝阳百货店到新世纪广场店再到人民路店,一件黄色外套见证时光流转,一家大樟树边的小店历经时境变迁。

  

  董纪明,他是曾经的胶卷冲印师,如今的数码冲印店老板,20多年从业经验也让他成为了光影流转的见证人。

  

  曾经店里最贵的机器要40多万

  “最早的手工胶卷冲印的过程非常复杂,需要暗房(或暗袋)、带片芯的显影罐、显影液、定影液、计时钟、剪刀、夹子、温度计、量杯等一系列设备。冲印彩色照片时,还要用到彩显液、漂白液、定影液、稳定剂等。”虽然告别手工胶卷冲印的岁月已经10多年,但对冲印的过程,董纪明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初,胶卷冲印有了机器,冲印出来的照片色泽更加靓丽,董纪明的小店也迎来了营业的巅峰期。“1997年,我们店里进了第一台胶片冲印机器,那时候售价就要40多万,抵得上10个人一年的工资了。胶卷相机一般是三四百块钱一台,再配上20元一卷的胶卷,打印照片则是5毛钱一张。夸张点说,当时哪位小伙子要是有一台胶卷相机,也不亚于现在有一台跑车,是公认的时髦人。”

  每当国庆、儿童节、春节等节假日,照相馆就人满为患,冲印照片的生意红火。董纪明向记者展示了一大堆胶卷盒子,逐一解释不同,“为了能尽早看到照片,大年初一、初二都有很多人排队来洗照片,一卷胶卷可以拍36张照片,一次拍不了这么多,基本每个到我这里洗照片的人都会感叹,洗出来的照片感觉真不一样。”

  

  大画幅相机冲洗成片

  在董纪明心里,上世纪90年代有他人生中最难忘、最美好的回忆。那是他事业刚起步的时候,也是他引以为豪的一门技能,那是一种“很麻烦”但却“不嫌麻烦”的生活态度。

  洗照片成了情怀

  2000年,已没什么人拍黑白照,胶卷冲印早已机器化,设备日益先进。到了2007年,已经很少有人来照相馆冲印胶卷照片,胶卷冲印机遭到淘汰,董纪明以1000来块钱忍痛出售了当年天价购入的胶卷冲印机。

  

  从拍照必须依赖照相馆到人手一部智能手机,拍照变成随时随地可以完成的事;从冲印一卷胶卷需要一个星期,到打印照片5分钟取件,成片速度越来越快;技术的成熟和更新,也让冲印过程更简单、更智能。

  “当年和我一起开冲印店的同行现在基本都已经转行了,来冲洗照片的人以中老年人或是机关单位的为主。”鉴于经营现状的无奈,董纪明的冲印店也开始做起了拍摄证件照、打印照片的工作。

  早几年前住在这附近的一对老夫妻,丈夫曾经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当时拿着一张年轻时穿着军装的老照片来找董纪明,问是否能将照片翻新一下。“提供的照片只有半个手掌这么大,边角还有些破损,但表面擦得很干净,一看就是精心收藏的相片。”单纯的拷贝复印肯定行不通,当时的我尝试了很多方法,最终还是选择用电脑扫描修复,新翻拍的照片比原来更高清。”拿到新照片后的老夫妻对董纪明赞不绝口,“那一瞬间,我觉得时代进步了也挺好,用最新的技术保留最美好的记忆。”

  董纪明还有一个习惯,会把自己拍下来的照片冲洗出来,放入相册。“现在懂拍照的人越来越多,但像我一样还傻傻的喜欢冲印出来的人却不多,我把它们印出来作为纪念,放慢生活的脚步,留住美好的瞬间。”

  

  

  美颜成为拍照新时尚,朋友圈变成修图斗秀场,手机里很少能找到有一张本真纯粹、未经修饰的照片,原始的胶卷底片到现在很能被人念着,被人寻找,是一件多么可遇不可求的事。

  

  文、摄/记者魏乐钇通讯员翁野峻

  编辑/贺一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