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长期以来封闭发展,变化极少。在整个中国建筑史上很难看到跳跃式发展的景象。这一点与中国传统文化意识相吻合,与创新求变相比,更看重古法传承,中国建筑才最终形成独特的建筑体系,流传甚久,影响深远。
到了近代,西方之潮大流涌入,才有了现代的多元素发展。尤其是装配式建筑,在国外是大众化的产品,近现代在国内悄然绽放。
装配式建筑作为一种工业化建筑产品,可以在钢结构工厂内实现所有零部件和配套零件的生产,并将其运输到现场组装和施工,有效地提高了建筑的效率,颠覆了传统现浇混凝土式的建筑模式。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与期待,使得其应用也在逐渐升温。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上世纪50年代~70年代,迎来小发展
我国装配式建筑发展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在“一五”计划中提出借鉴苏联及东欧各国经验,在国内推行标准化、工厂化、机械化的预制构件和装配式建筑;直到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出现真正使用装配式技术建造的房屋——主要是使用苏联的大板房建筑技术,装配式建筑应用得到大量推广。然而,当时的大板房建筑技术存在着许多严重的问题,没有考虑保温和隔音措施,给住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因此,该技术在中国被逐渐淘汰了。
第二阶段:上世纪80~90年代,进入低潮期
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房地产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后,装配式建筑的应用再次陷入停滞。原因是这一时期开发商关注的重点在于如何获得房地产开发所需资金和土地资源,导致了对装配式技术创新的忽视。
第三阶段:2000年~2015年,进入蛰伏期
随着我国建筑科学的持续进步,抗震技术有了长足发展,为装配式建筑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由于建筑业农民工数量减少,使得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实现建筑工业化降低生产成本逐步得到建筑企业重视。
第四阶段:2016年至今,进入兴盛期
2015年以后,我国装配式建筑才大规模引入,将其提高到国家层面,提出“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2016年可以称之为中国装配式建筑元年。之后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明确推动建筑工业化,助力提升装配式建筑规模。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我国装配式建筑行业终于迎来了新的快速发展时期。
装配式建筑因其在可持续发展、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优势而被国家政府定为建筑业升级转型的发展方向并大力推广。但现阶段,建筑行业在各种预制技术的实际应用方面还比较落后,而装配式建筑在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已经运用得非常成熟了,我国装配式建筑占比不到5%左右,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业内专家预测,未来10年中国装配式建筑的市场规模累计将达到2.5万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无论是从政策导向还是市场导向来看,装配式建筑都将迎来发展契机,有望成为新建建筑的主流建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