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要干翻马斯克?

赚钱

  雷布斯的演讲视频,刷了屏。

  相比于其他互联网大佬,雷军的金句,似乎有点“土”,不是“风口上的猪”,就是“AreYouOk?”

  所以当52岁的雷军站在台上,哽咽地说出一句很中二的话时,大家感受到的,都是真诚:

  这将是我人生中最后一次重大的创业项目,我愿意押注人生所有的战绩和声誉,为小米汽车而战。

  

  (图源搜狐)

  讲实话,小米造车,我一点也不奇怪。

  毕竟,从去年下半年到现在,中国的互联网巨头看起来只干了两件事——卖菜和造车。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造车,总比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更“出息”些。

  去年11月,曾经明确表示不会造车的滴滴,发布了一款同比亚迪联手打造的网约车D1。

  

  (图源新浪财经)

  12月,阿里巴巴的造车项目“智己汽车”亮相。

  今年1月,百度宣布要组建一家智能汽车公司,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

  2月,市场传出华为将要造车的传闻。尽管任正非曾在去年表态,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但这话,任正非在表示“华为不做手机”时,也用过。

  3月,腾讯宣布与奥迪达成战略合作,助力奥迪打造智能互联的数字化生态。

  百度、华为、腾讯做得,那小米,自然也做得。

  

  (图源搜狐)

  更何况,小米有钱:

  小米2020年底现金余额,有1080亿元——这个数字,比造车新势力们都多。

  人憨,钱多,速来,带着这样的标签,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行业。

  01

  提到雷军和他的小米,人们最先想到的,是那句“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

  事实上,小米接触电动汽车的时间,要比其他互联网公司早很多——小米几乎和所有的造车新势力,都打过交道。

  雷军是第一个知道李斌要造车的人,在之后,又以初始投资人的身份,同李斌一同创办了蔚来。

  2015年,雷军创办的顺为资本参与了蔚来的A轮融资,第二年,在蔚来B轮融资时,顺为资本又参与其中。

  

  (图源手机搜狐网)

  小鹏汽车的初始投资人,有不少都是雷军的关系。

  威马汽车用的是米家生态系统;理想ONE的全车智能语音交互系统,也由小米提供。

  早在2013年,小米就开始对电动汽车领域布局。

  电动汽车到底是不是风口,小米比其他企业,更清楚。

  顺为,顺势而为,这一直是小米的生存之道。

  10年前,2011年,小米抓住了“势”。

  那一年,全球用户期待已久的“iPhone5”并没有如期上市。外形几乎没什么变化的“4S”,并没有引起太多人的兴趣。

  但当4S开售之后,人们才意识到,4S上的“siri”,才是最具颠覆性的升级。

  

  那一年,LG和黑莓,濒临“死亡”;索尼收购了爱立信,诺基亚选择同微软合作。

  手机行业,看起来要迎来一场洗牌,但没人知道,谁会“重新定义”手机。

  那年的8月16日,北京798艺术区的北京会所,举办了一场发布会。

  发布会的PPT,是团队56个人一起做的,为此,他们看了数百次乔布斯的演讲。

  就连话术,都惊人的一致——小米要做中国最好的手机。

  是不是最好,没人知道,但当时的小米,确实是中国主频最快的手机。它最初的受众,就是发烧友。

  国内首款双核1.5G手机,内置的MIUI系统,1500毫安的电池,800万像素的相机……每曝出一项数据,现场就传来一阵掌声与欢呼。

  而当雷军喊出“1999”的售价时,全场沸腾。观众席上,有人开始喊“雷布斯”。

  

  (图源腾讯网)

  雷军把这个价格,称为“跳悬崖”的价格。

  当时,同样参数的品牌手机,售价都在4000左右。买不起,那就只有一些贴牌手机和山寨手机可以买。

  发布会后,雷军对记者说,小米没有退路了。

  但实际上,小米堵死了国内山寨手机的退路。

  发布会后,小米开始首次网上预售,3个小时,卖了30万台。而小米1最终的销售数据,是790万台。

  小米1的屏幕,由夏普提供。在进行正式的谈判前,日本发生9级地震,福岛核泄漏。

  为了如期交付,雷军选择了如期拜访。

  当天的航班,只有小米的三位创始人。那天,小米一行三人,也是夏普大楼唯一的访客。

  创业团队的坚韧和高性价比的产品,都是小米大获成功的因素。

  

  (图源新浪财经)

  但更重要的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迎来了大爆发。

  2011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规模达到7210万,同比增长103.1%。当时,市场机构给出的预测是,2012年的出货将达到1.13亿台,增长率为56%。

  人们都知道,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会成为风口,迎来飞速发展。但谁也没有想到,这个风口不仅能吹起“小米”,还能吹起“猪”。

  2012年,中国全年累计销售智能手机1.69亿部,同比增长130.7%。

  2013年,这一数字变成了3.6亿部。

  很难说是小米的“1999”,促使了智能手机市场的井喷,还是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小米只是其中的一个受益者。

  无论如何,结局是明确的,小米“乘势而上”了。

  2013年第二季度,小米在智能手机市场的份额超过5%,超越苹果。

  发布手机第三年,小米拿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宝座;2019年,在创业9年后,小米入选《财富》榜单,成为史上最年轻的500强企业。

  

  (图源小米官方微博)

  这一次,小米选择拥抱电动车行业的“势”。

  只是,在经历骗补的阴霾以及造车新势力的厮杀之后,智能电动车行业,还算是风口吗?

  据IHSMarkit的报告预测,到2025年,中国市场的智能汽车渗透率将达到75%。

  刚刚过去的2020年,这一数字是15%。

  李书福曾经说过,汽车就是“四个轮子加上两个沙发”,现在,汽车要变成“一部手机加上四个轮子”了。

  而电动汽车和传统汽车的最大区别,就是模块化。这一特质,也让“智能”和“电动”两大属性,紧紧捆绑在一起。

  智能汽车的市场,很大一部分,可以和智能电动汽车划上等号。

  经过这几年的发展,崛起的造车新势力们,基本上把“骗补”的形象黑洞,挽回了个七七八八,电动车企,也终于能够重回正轨。

  

  (图源YouTube)

  尽管补贴退坡,但大方向仍旧明确——去年11月,国务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

  文件要求,要在2025年,将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提升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

  电动车,终究还是未来。

  02

  雷军曾经说过,小米是手机行业的鲶鱼。

  在2011年的那场发布会上,当记者问起,1999元赔不赔钱的时候,雷军回答道,这一点我们得到广大供应商的支持。

  供应链,是所有想要进军手机行业的巨头们,面临的第一道难题——乐视、360、锤子,都受制于供应链。

  最一开始,小米的境遇,和他们大差不差:

  当时的手机行业,已经日渐成熟,作为一个没有知名度、没有工厂、没有销售记录的“三无品牌”,小米去和供应商谈时,屡屡碰壁。

  当时,100家供应商中的85家,回绝了小米。

  

  (图源网易)

  当时的小米能采用的办法,就是像对待夏普一般,用自己的诚意和专业,打动供应商。

  小米负责产业链的联合创始人刘德曾经分享过自己的经历,说着说着,把自己都说感动了。

  5个月,见了1000多人,瘦了20斤。

  但这种方式,也为小米埋下了隐患。

  2014年初,雷军在微博上宣称2014年小米手机的出货目标为4000万台。但几天后,小米就传出了“换芯”的新闻。

  小米在芯片上太过于依赖高通,而高通,也只把小米当做一个新技术的“试验田”——最新的芯片,总会有或多或少的瑕疵。

  被坑了一次的小米,在两个多月后召开了一场特别的发布会。

  这场发布会的主角不是新产品,不是“米粉”,而是供应商。

  会上,小米决定开始注资供应商,通过捆绑,让供应商的长期利益,与小米共进退。

  如果说这场大会之前,小米展现给大众的是营销,那在这之后,小米的代名词,就变成了“供应链”。

  

  (图源腾讯新闻)

  但小米再强,也不可能覆盖手机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所以,在供应链之上,小米开启了“生态链”的进程。

  2013年,小米投资了一家叫做“紫米电子”的公司。

  那年年底,紫米推出了自己的产品——小米充电宝。

  当时中国的充电宝市场,也是一片混乱,各种山寨品牌层出不穷。

  而小米充电宝,外观不错,有10000毫安的容量,更关键的是,它的价格,只有69元。

  有意思的是,小米充电宝的零售价,是提前定好的。

  项目启动之前,雷军就表示,“做高利润的产品,会让我们丧失理想,会把团队的竞争力搞垮。”

  所以这款充电宝的价格,被定在了69元。

  

  (图源太平洋电脑)

  当时紫米科技的负责人,都没敢把这个数字告诉设计师——这个价位的充电宝,还追求什么设计。

  直到产品设计出来之后,小米才拿着这个价格,进行采购。

  在追求价格的同时,小米充电宝也在追求品质。

  当时,雷军坚持充电宝要用一款进口的电芯,但用了这款电芯,就一定会超预算。

  这个问题放在其他的移动电源公司,就是“傻X产品经理为难设计”的情节,但小米的生态链,解决了这个问题。

  小米从全球,买到了大量电芯的尾货和存货。

  而这款69元的充电宝一经推出,就卖出了1000万个。时至今日,它仍占据着80%的国内充电宝市场。

  

  (图源小米商城)

  只有强大的产业链,才能在追求品控的同时,降低成本,小米,深谙此道。

  就在小米宣布造车的第4天,一张合影在网上流出。

  照片中,除了雷军之外,蔚来李斌,理想汽车李想,小鹏汽车何小鹏,比亚迪王传福,滴滴程维——中国智能电动汽车的“大半壁江山”,都赫然在列。

  谁都知道,智能电动汽车的“风口”,就要到了。

  而企业要做的,就是整合资源,抱团取暖。

  

  (图源网易)

  就像当年小米进军手机行业那样。

  03

  小米发布会上,当雷军宣布造车时,弹幕飘过的,都是“干翻特斯拉”。

  

  (图源新浪财经)

  最近,关于特斯拉的消息,基本都是负面的。

  去年6月,江西南昌的特斯拉车主驾驶的特斯拉,突然自动提速到127km/h,车主怎么踩刹车,都没有用。

  为了避开行人,车主只能连闯10多个红灯,开向市外,最后撞在农田的土堆上。

  对此,特斯拉给出的回复是,车主当时踩的是加速踏板,而不是刹车。

  两个月后,浙江温州的特斯拉车主,也有了同样的遭遇:

  车主驾驶的特斯拉突然提速,车主第一时间踩了刹车,但刹车失灵了。最后,车主驾驶特斯拉冲进了停车场,连撞数车,在腾空之后,车子砸向地面。

  对此,特斯拉的解释还是,车主踩的是油门。

  一个可能是意外,两个可能是偶然,但当这样的事件出现10多起之后,特斯拉仍在用“系车主操作失误”搪塞,拒不承认质量问题。

  

  特斯拉的“甩锅”行径,也引起了中国消费者的不满,今年“3·15”晚会之前,就有不少车主表示,“没特斯拉我不看”。

  没人排外,大家只是在排坏。

  特斯拉,对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行业,确实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传统车企,大家根据友商生产时的供应商、工厂设施,大致就能对它的成本有个大概的估算,这也是不同品牌“对标”的依据。

  但特斯拉,不一样——保时捷曾经对Model3进行过逆向工程发现,自己没办法在同样的成本下,造出一台Model3。

  供应链成本控制能力,是特斯拉“有恃无恐”的原因——同等配置条件之下,特斯拉的成本最低,并且,还能不断降低。

  去年,特斯拉宣布开放对软件的授权许可,并愿意提供动力总成。

  看起来,特斯拉是把前期投入巨额资金取得的专利“拱手让人”,但实际上,这么做,能增加电动车市场对特斯拉的依赖。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企业,可以为特斯拉平摊高额的研发成本。

  

  (图源腾讯网)

  特斯拉控制成本的“小心思”,遍布在特斯拉整车的方方面面。

  汽车上用来连接各个电子部件的东西叫做“线束”,一般来说,像Model3这样的车,线束有3000米长。

  把3000米长的线束塞进一台4.7米长、不到3米宽的车上,需要的时间成本可想而知。

  特斯拉,通过研究,发明了一系列的专利,把线束的长短,缩短到了1500米。

  而马斯克的目标,是100米。

  造车新势力,也在做着这方面的尝试。

  但对于刚刚入局的他们,只能在配置方面赶超,而在成本控制方面,还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是两条路。

  只能选择走电动汽车这条路的中国,需要特斯拉。特斯拉的到来,也带动了中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发展。

  现在,万事俱备,舞台已经搭好,等待着自主品牌的到来。

  小米,选择入局。

  

  (图源搜狐)

  截至去年年底,小米全球MIUI月活跃用户数达到3.96亿,其中,35岁及以下用户的占比高达80%以上。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是刚需。

  相比于其他造车新势力,特斯拉会更“怕”小米:

  小米“硬件利润不超过5%”的理念可能会在特斯拉的核心壁垒内,丢一枚核弹。

  更重要的是,小米还拥有这个好的时代。

  前几天,一艘货轮引发的苏伊士运河“堵船”的事件,想必大家都关注到了。

  全球化的时代,一艘船,就能影响世界贸易的走势。

  

  这还只是普通的货物,当这些物资,变成涉及国家安全的战略物资时,又会是怎样的情形?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上升,中国石油的对外依赖程度,也在不断上升。

  2020年,中国石油的对外依存度为73.5%——哪怕我们不必杞人忧天,但这个数字,实在太高了。

  摆脱石油依赖,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发展智能电动车行业,也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整合控制链控制成本,作为一个已经在手机行业尝试过的企业,个中困苦,雷军自然知道。

  而且,前路还有特斯拉这样的“拦路虎”。

  即便这样,小米仍然挺身而出,所以,我愿意支持它。

  

  (图源快科技)

  诚然,小米在手机上的成功,并不一定能复制在电动车行业。

  但小米还是选择赌上所有,全资造车。

  这对于雷军,对于小米,确实是一场压上所有积累的战绩和声誉的战斗。

  我希望小米可以成功。

  因为,中国进军高端制造业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