甭管你愿不愿意承认,当下中国孩子的教育逐渐走向奢侈品化,已是不争的事实。
01
我们来看几则新闻,不言自明。
【第一则】
来自头条的新闻。
听播客说在北极科考时落脚的小镇上看到一群中国小孩,上前一打听发现是北京朝阳区小学的毕业旅行。当然,后来经过验证不是朝阳的,而是海淀的学生。
其实,是北京朝阳,还是海淀的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类似这种一趟需要十几二十万的毕业旅行,有多少家庭能够承担得起。
这则新闻,在网上引起了广泛热议。
有的孩子,假期去的是新、马、泰(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有的孩子去的也是新、马、泰,只不过是新街口、北太平庄和马甸。
差别不是距离,可能真是眼界和见识。
【第二则】
为防止学生有攀比心理,河北衡水某中学,班主任和学生家长经过商量后决定,让学生们购置统一的运动鞋。
也许老师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仅仅统一的一双鞋,就能避开现实中种种巨大的落差吗。
【第三则】
前一阵,一位上海妈妈在网上,分享了正在读小学三年级的孩子“2020年度教育花销》”。
一年下来约20万左右,且基本都用在了基础课程之外的各种兴趣培训班上面。
不说家长挣钱辛苦,这孩子花钱也着实是辛苦。
姑且不说这样密集的安排,孩子在体力和精神上能否吃得消,如此“吞金碎钞”,估计很多家庭在经济已经吃不消了。
【第四则】
这个故事,来自于知乎,同样引起了无数网友的热议。
题主在三线城市的4S店做销售,两夫妻加起来年收入才7万元,房贷一年要3万,孩子保险要7000元。
在此种收入水平下,老婆坚持想让孩子上贵族幼儿园,她认为贵族幼儿园都是有钱人,孩子就此挤入富人圈层,才不会被“内卷”。
但是贵族幼儿园每年学费要5万,再加上房贷和保险,总支出完全超出了他们目前的收入,这会让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这种超出能力范围的防“卷”行为,已经把整个家庭“卷进”去了。
【第五则】
北京卫视,有一档教育节目,叫《老师请回答》,每期都邀请一个家庭来谈谈自家的教育问题,同时由老师、教育专家进行点评,分析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帮助他们更好的教育孩子。
在一期节目中,来了这样一个家庭,姥姥为了6岁的外孙女上兴趣班,专门卖了北京的一套房,3年花了120万。
大概费用:跟公司签约13.8万,一对一声乐表演40万,工体演出30万,纽约2次T台20万,还有各种兴趣班的费用,共计120万。
这虽然是个例,但也同样有其普遍性。
当下孩子的教育,奢侈品化已极为普遍。
02
以上几则真实的新闻、故事,都是关于孩子的教育。
很容易让人想到我们周围常说的一句话: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但是,社会巨大的贫富差距,传导到教育投入上的差别,是很难避免的。
你努力想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想占据好赛道,殊不知很多孩子是直接空降到终点的。
现如今,教育拼的不仅是孩子的天赋,更是家庭的财力。
很多家长,都习惯性地称孩子为“吞金兽”,虽简单粗暴但是很形象。
现在,孩子的教育,简直是家长的“军备竞赛”。
带动效应极强,你家孩子学,他家孩子也一定要上。
除基本功课外,上课外兴趣班、培训机构,正逐渐普遍化、常态化。
上边那则新闻是上海的参照,我们不妨再举几个北京的例子:
游泳基本学下来得小一万块钱,办卡后续每年基本也得在5K-1W之间;
钢琴,一课时基本得500到1000,每月差不多得上四个课时;
再说芭蕾,前一阵咨询过北京常营的一家舞蹈机构,学芭蕾一年费用差不多在七W多;
还有很多小朋友钟爱的贵族运动——马术,基本得十万起步……
更别说国外夏令营、毕业旅行、游学的天价费用了。
不是孩子没学好,是家长没给上辅导!
如此这般,你跟,还是不跟?
03
储殷之前有一篇很有名的演讲,在网络被疯传。
在演讲中,储殷以一名小学生家长的身份,阐述了在当前教育背景下的迷茫与困惑。
关于孩子的教育、家长的焦虑,说得很透彻。
教育改革喊了这么多年,学生、家长的负担越来越重,社会的焦虑越来越明显,可是我们看看今天所讲的这一切东西跟10年前讲的有任何变化吗?没有任何变化。
上重点高中的名额就那么几个,人人都要考大学,985、211就这么几个。我告诉他这不重要吗?告诉孩子成绩不重要?分数不重要?作为一个家长我说不出口。
我们知道这个时代如何惩罚成绩不好的人,不要拿小概率的事件忽悠我们。
每个人都知道,如果你上不了好大学意味着什么。如果成绩不重要,北大老师的孩子就别上北大附中,就别上北大附小,把名额让给我们这些在意成绩的人好不好?
清华北大都有自己的幼儿园,附小附中,上得不亦乐乎,然后告诉我们:“你们这些家长要保持淡定!”我能相信你吗?我都比你差这么多了,我的孩子比你差这么多?我们靠什么?那不得靠玩命吗。
教育对于我们这些中等家庭而言,不就是通关吗?什么教育是成长啊,成长的前提是你要有机会成长啊。
为什么海淀区竞争这么激烈?因为那有全中国最多的考二代在哪里。
考二代为什么会那么累?因为所有的考一代都知道,考试才是硬道理!
如果我问: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他们会告诉你,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孩子成长。
但是有没有人告诉你,在任何一个国家里,教育都是用来实现社会分层的?
相比于资本,相比于身份,相比于关系……通过考试来划分人的阶层是最合理的事情!
东方国家的考试是干什么用的?是田园牧歌,为了帮助你成长?
不!不!不!考试是为了决定你毕业以后挣1万块钱?5000块钱?3000块钱?还是到劳动力市场去打零工!教育是干这个的!
教育越来越公平了吗?作为一个大学老师,我知道我们重点高校里的农村孩子越来越少。
减负真的让孩子更轻松了吗?不对的,减负的结果就是军备竞赛。
我的孩子在学四五年级的知识,他的同学已经在学初中二年级的知识了;我的孩子上800块钱一个小时的班,他的同学上2000块钱一个小时的班……
我的小学是无忧无虑玩过来的,现在我的孩子每天放学非常自觉地上辅导班,写作业,为成绩焦头烂额,这就是减负的结果吗?
在出口有限的情况之下,压缩公立教育的时间,减轻孩子在学校的负担,只会造成一个结果——大家掏钱去校外买。为什么现在农村孩子竞争劣势越来越大了?买不起啊!买不到啊!
以上,储殷的困惑与呐喊,道出了当下很多家长的心声。
中国目前有个很普遍的现象,关于孩子教育的焦虑,“内卷化”正传导困扰到整个家庭生活中。
内卷化无处不在,且如巨大的浪潮,裹挟着时代前行。
寒门如何不被“卷”,何以解忧,难不成只有暴富!?
或者,你可以先尝试着教育孩子尽量做到淡泊和从容,要做一个“长期主义者”,如果孩子信你的主义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