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新西兰极力反对,当然大洋洲国家本来就非常少,而且还都是坚固的反华分子,然而他想不到五十年后华人已经在新西兰安营扎寨。
新西兰从1945年之后就跟着澳大利亚成为了美国的跟屁虫,对华人非常歧视。
19世纪,太平洋沿岸的许多国家发现了金矿。于是澳大利亚就组织了第一批华人矿工去新西兰南岛奥塔戈省挖金子,由此开启了第一批前往新西兰的华人。
19世纪随着淘金华工在新西兰的日渐增多,贸易往来也增加了,虽然大家相处的还算愉快,但是华人叶落归根的思想一直存在,所以不管何时,华人矿工斗鱼中国保持联系。
淘金工作技术含量不高,但是劳动强度极大,非常要体力,而华工大多数中国的穷苦人家,什么苦没吃过,所以华工当时干活非常卖命,大家分工合作,团结一致。
相反,白人性格独立,喜欢单独或几个人在一起淘金,他们忍耐力差,总是想着轻松获取,进场会半途而废,导致他们失败。
而华人,每次都到百人丢弃的金矿里淘金,组织多人分工合作,不遗漏任何一个有金子的地方,经常挖到金子,华人生活节俭已成天性,而且还喜欢把财富留给后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积累了一定的黄金财富。
大批华工抵达这些国家淘金的时候,总是先人一步,渐渐地白人发现他们总是干不赢华人淘金者,于是竞争力强大的华工成为白人淘金者收入下降的替罪羊。
新西兰多次修改和调整排华法案,对华裔移民实施越来越多的限制,对华裔群体实施许多不公平的指责和侮辱。19世纪中叶,新西兰华人矿工的黄金梦想在大洋彼岸破灭。
在1880年代,新西兰政治上公开"恐华思想"导致针对中国移民的人头税出现,官方试图限制中国移民,然而华人依旧开始开枝散叶。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不少移民在广东的妻儿以难民身份来到新西兰,使华裔在新西兰的人口增长得到支持,这一种透过家庭团聚带来的连锁式移民增长。
1896年新西兰人口普查可知,华人仅有3700人,其中妇女仅14人。
1906年,华人仅有2570人,占新西兰人口的0.289%。而且直到1952年,40多年间无华人正式入籍成为新西兰公民。
直到1971年中国加入联合国,以后中国人开始在国际上有了地位。
1987年以后兴起的新移民潮,源于新西兰政府实施的《新移民法案》,这一法案摒弃了种族歧视的倾向,种族与国籍不再是新西兰政府遴选移民的标准,新西兰移民的来源地从欧洲转向了亚洲。
来自中国香港、台湾和大陆地区的接受过高等教育和具有专业技能的技术人员、投资与创业人员,青睐新西兰良好的教育资源、优美的生态环境,纷纷申请移民新西兰,获得新西兰政府的批准。中国大陆地区新移民的来源地不再局限于广东一地,而是扩大到上海、北京及全国各地。
然而中国人所到之处,有着一种天然的勤奋,聪明,刻苦,节俭以及忍耐。中国人把财富积累留给下一带,下一代又留给下一代。
中国人去新西兰第一代做工人和农民,第二代就出现了老师和个体户,第三代就出现了工程师、企业家、学者和政治官员了。
有一个段子,说是上世纪一个广东女的和新西兰一个人人结了婚,获得了新西兰的国籍,两人很快离了婚。离婚后,女的找了老家村子里一个男人结婚,然后男人又获得了新西兰国籍。好景不长,两人又离了婚,离婚后,男人找了老家的另一个女人结婚,女人找了隔壁村另一个男人结婚,就这样成,多了四个新西兰籍;然后四个新西兰籍离婚后,又找四个老乡结婚.........通过这个方式,这个县的人,以几何级的数量,获得了新西兰国籍。可谓是“户户有华侨,家家能出国”!
据统计西兰的华人数量在2013年为20万人左右。预计到2025年,这个数字会增加到31万到37万之间。到了2038年,华人数量最多可以达到50万人。
新西兰人口2020总人数:474.96万人,亚裔占6.7%。奥克兰地区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30.7%。首都惠灵顿地区的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1%。
奥克兰市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城市;南岛克赖斯特彻奇市是全国第二大城市。新西兰华人集中在奥克兰,并向东区、北岸等新城区及奥克兰以外的其他地区。
所以,新西兰过不了多少年就是华人的天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