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5日,上海市银行同业公会在沪举办“新时代、新格局、新起点——展望十四五沪上银行话开年”新闻通气会。
上海银保监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刘琦在会上指出,上海银保监局将引导上海银行业从四个领域发力:
第一,要围绕落实中央关于支持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等重要文件要求,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源配置功能。
第二,要聚焦上海“三大任务”,深化金融改革创新。
第三,要打造金融“三大高地”,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四,要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守住风险底线。
截至2020年末,上海银行业资产规模从2015年末的12.9万亿元增加到19.2万亿元,增幅48.8%;贷款规模从2015年末的5.3万亿元增加到8.4万亿元,增幅58.5%;小微企业贷款较2015年末增长41.1%,科技贷款较2016年末增长126.8%。
大力支持五大新城建设
上海十四五规划中把五个新城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并且将其定位为“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型节点城市”,成为上海承担国家战略、服务国内大循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载体。
在会上,上海多家银行的代表畅议新时代的发展思路和打算。其中,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提出,在十四五期间,要大力支持五大新城建设。根据上海市提出的“独立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定位,把支持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大新城建设列为上海地区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优化项目审批、建设主体准入等方面的标准和政策,并充分发挥集团全牌照优势,支持上海市政府整合更多社会资金,加快相关区域重要产业、重大项目的推进落实。
上海银行已围绕“五个新城”智慧城市、韧性城市、基础建设、产业服务、公共服务和人居环境等,“一城一策”研究编制了综合金融服务方案。该行目前已为奉贤新城九棵树艺术中心等标志性项目累计提供授信13亿元。除此之外,上海银行也将继续发挥其民生金融领域的优势,持续深耕区域特色。
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2020年,是《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收官之年,也是谋划“十四五”期间普惠金融发展的关键之年。
上海银行在普惠金融方面充分利用上海金融生态良好、市场发达的区位优势,整合各方优势力量及资源,与政府、担保机构、保险机构、园区等第三方合作机构对接,构建“上海银行+”合作生态体系。并借力“上行e链”“资产池”等拳头全品,将供应链金融作为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又一“法宝”,通过与82家核心企业开展合作,累计服务供应链上中小企业逾5000户。
据透露,2020年上海银行普惠金融贷款规模接近翻番,服务客户数增加超1.7倍。
上海农商银行方面一直以来也大力推进普惠金融,将金融服务职能与满足百姓对美好生活的愿望结合起来,用金融赋能社会治理。该行致力于打通金融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实现对上海郊区100多个乡镇1570余个行政村的金融服务全覆盖,通过划片式管理,填补乡村金融服务空白。
明确创新工作目标
近年来,我国金融业重视创新发展,金融产品和市场层次不断丰富。
工商银行上海市分行打出“科技、绿色、创新”三张“王牌”,表示将以促进科技与业务的深度融合为导向,为客户提供更好的金融体验。据了解,该行重点围绕“智慧信贷”“智慧服务”“智慧产品”“数字货币”四大板块,针对核心场景,进行重点项目开发,提升客户服务能力。
工行将2021年定义为创新元年,明确了创新工作的整体目标是:通过两到三年的时间,基本构建全面创新工作的长效机制,打破发展瓶颈,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改革成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工作经验,形成创新人才充沛、创新氛围浓厚、创新能力突出、创新业务卓越的工作局面。
农业银行方面正积极加大在上海地区经营资源配置,目前设立了农银汇理、农银租赁、农银资本等11家驻沪机构。分行主动加强行司联动和集团合成,全方位加强同业客户合作,实现上海地区11家全国要素市场客户全覆盖,银行、证券、保险、期货、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合作覆盖率超过80%,创新与新设头部外资保险、券商、资管机构开展合作。
提高金融服务数字化水平
金融业数字化转型进程提速。交通银行上海市分行透露,将进一步把握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机遇,全面对接上海大数据中心,全面融入“一网通办”和“一网统管”进程,以落实各领域“一件事”为抓手,全面提高金融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通过“交银e办事”平台,加强各民生领域服务场景的建设。
花旗中国的个人财富管理业务在中国的发展得到了难得的机遇。该行将持续投资于数字化能力的提升,并与国内关键数字化生态系统合作,配合客户不断变化的多元需求。
此外,浦发银行上海分行将积极贯彻“浦江之光”行动,紧跟科创板注册制资本市场二次革命,配合市科委、经信委完善“上市企业培育库”建设,丰富针对科技企业IPO、定增、股权退出各环节的资本全生命周期金融产品,打造培育扶持科创企业成长的“一站式、全方位、综合化”金融服务体系。
,
(文章来源:国际金融报)